總相宜︰週二琺瑯藝術講座系列
第一講:總相宜: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

講者:許曉東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
日期: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時間:下午2時半至4時
平台:ZOOM
語言:普通話
查詢:eocartmuseum@cuhk.edu.hk / 3943 7374
重溫:FacebookYouTubeBilibili

講座大綱:
17世紀晚期,來自西洋的畫琺瑯技術伴隨海禁的解除而傳入中國,廣東、北京清宮造辦處成為清代(1644-1911)金屬胎畫琺瑯的兩個重要製作中心。18世紀上半葉,廣琺瑯不僅借鑒明清外銷瓷及西洋藝術圖案,形成自身獨特的裝飾語言,製作外銷、內銷畫琺瑯產品,還為造辦處琺瑯作提供人員、技術、原料等支持。乾隆二十年(1755)前後開始,乾隆帝經粵海關定期傳做廣琺瑯,用於清宮、圓明園、熱河、盛京的陳設以及日用、賞賜。宮廷成為廣琺瑯的重要消費者之一。廣琺瑯的技術與成本優勢更促使乾隆帝於1776年前後將金屬胎畫琺瑯生產主要交由廣東承辦,而造辦處琺瑯作轉而專注掐絲琺瑯製作。乾隆年間的廣琺瑯因此發展出更多的面貌,如除白地之外,松石地、寶藍地、黃地畫琺瑯的興起,仿掐絲、仿古畫琺瑯器的製作,透明琺瑯的出現等等。與此同時,廣琺瑯更遠銷歐洲、中東,並因應目的地市場不同的需求和審美習慣,製作千面萬向的作品。18世紀晚期開始,伴隨清宮傳做的銳減、歐洲市場的萎縮、廣彩產量的飆升,廣琺瑯在延續18世紀藝術特色的同時,借鑒廣彩的造型和紋樣,積極開拓東南亞市場,並創建商業品牌。19世紀40年代特別是60年代以後,帶商號名款廣琺瑯盛行,見證近代商業的發展。講座旨在呈現清代廣琺瑯近二百年的發展歷程、藝術風貌、其所體現的不同地域或文化間技術與藝術的交流,及其因應市場變遷的調適。

講者介紹:
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哲學碩士、博士。2007-2013年於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從事玉器、金器的保管和研究,歷任副研究館員、研究館員。2013年至今任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館長。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古代玉器、金銀器、琥珀及明清宮廷工藝、中西古代藝術交流。





總相宜: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