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藝術與文化」學術對談講座系列

日期:2025年5月23日(五)
時間:14:00 - 16:00
講者:施靜菲教授(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及蔡玫芬女士(前台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
主持:王冠宇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器物主任)
語言:普通話
現場參與: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西翼1樓藝術體驗空間(按此報名,名額有限,成功報名人士將收到電郵確認)
網上參與:Zoom(按此報名,成功報名人士將收到電郵確認及網上直播連結)

施靜菲教授(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第三系統」?明初新興瓷質禮器系統的出現及其影響
講者簡介:施靜菲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9-),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研究範圍主要是東亞陶瓷史及東亞與歐洲工藝美術交流,尤其著重觀察工藝技術及相關知識在不同文化間的傳遞。她2002年於牛津大學取得東方研究博士學位,曾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任教(2000-2002),之後轉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負責典藏、研究、策展及籌畫新博物館等相關事宜。曾經在下列機構擔任訪問研究員: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008)、馬普科學史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2016)、李約瑟研究中心(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2018-19),以及劍橋大學默里·愛德華茲學院(Murray Edwards College) (2019)。出版有《日月光華:清宮畫琺瑯》專書(2012)及其他重要學術期刊論文。

講座摘要:
明早期洪武皇帝下令規定,禮器之使用應該秉持「事死如事生」、「祭器皆用瓷」等原則來製作,這前所未有的禮器政策,直接帶來了一個不同於先前「三禮圖」與「宣和博古圖」兩個系統的禮器樣式。這個新的禮器樣式放棄了長久以來以青銅器為主的禮器系統,以瓷器做為禮器的優先材質及主要器形來源。我們是否可將這個具有嶄新風貌的禮器樣式稱為「第三系統」?
再者,瓷質禮器的製作與明代早期官窯的建立與發展密切相關,我們從具體禮器實物的形式風格上,也可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極可能的因果關係。而這個所謂的「第三系統」在十四世紀後半出現後,至少延續了四百年左右,直到乾隆十二年(1747)都還沿前明舊制,後來乾隆皇帝才進行了禮制及禮器的另一波大更動,於二十四年(1759)頒定《皇朝禮器圖式》。
此外,我們也相信,明早期出現以瓷器為主「第三系統」禮器樣式及組合,對當時的社會及此後的物質文化可能也有所影響,但此類議題鮮少被討論。例如,同時代士人、地方廟學對此巨變如何回應?又如,這個以瓷器為主的禮器「第三系統」,是否對晚明的物質文化及清代《皇朝禮器圖式》的祭器制度有所影響?

蔡玫芬女士(前台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 | 欽限與時玩:明晚期陶政與明瓷珍賞風氣
講者簡介: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2016於台北故宮器物處研究員退休。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器物藝術史。策劃展覽並編寫圖錄如:《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2013)、《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器物卷》(2010) 、《碧綠—明代龍泉窯特展》(2008)。與明代議題相關論述,包括:〈文雅與貨殖:明晚期工藝創新現象〉(2019)、〈港埠的工藝:關於明末清初漳州工藝品二三事〉(2005) 、〈蘇州工藝家周丹泉及其時代〉(2001)、〈明代的墨與墨書〉(1991)。

講座摘要:
陶瓷燒造為明代重要國政。制度上,瓷器供祭祀、賞賚、宴享,也供應內廷日用,其燒造牽涉戶部的物資與人匠調度,工部或內官的督造,禮部光祿寺、太常寺、內廷尚膳監等的需用,地方錢糧負擔、產品運送,以及如式造作的品質與數量。因此明代政府設立御器廠,燒造所需瓷器。及至明晚期,不合理的陶政弊端叢生,挾皇帝欽限之名需索,地方不勝負荷,讓瓷器燒造蒙上暴政的陰影。
另方面,明晚期賞鑑家們開始品評永樂、宣德、成化、嘉靖等當代瓷器之精美,排比優次,改變已往以古為貴、以宋瓷為珍的單一取向。
當此陶政擾嚷之際,官方燒造講求如式如時的產製,士人賞鑒專注瓷器美感的品玩;兩者時空隱約交集。這是本次講述重點。





「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藝術與文化」學術對談講座系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