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2025年4月25日(五)
時間:14:30 - 16:30
講者:嵇若昕教授(台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及徐錚博士(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究館員)
主持:童宇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員)
語言:普通話
現場參與: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西翼1樓藝術體驗空間(按此報名,名額有限,成功報名人士將收到電郵確認)
網上參與:Zoom(按此報名,成功報名人士將收到電郵確認及網上直播連結)
嵇若昕教授(台灣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品牌與時尚:從明代前期的官匠到明代晚期的工藝家
講者簡介:嵇若昕教授先後於臺灣大學歷史系獲文學士,及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獲文學碩士學位。曾任著名畫家張大千先生的私人秘書,並曾出任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登錄保存處處長及安全管理處處長。長期從事故宮器物典藏、徵集與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明清江南工藝與工匠、清代廣東牙雕與牙匠、清代宮廷工藝與工匠、清盛世帝王品味、歷代文具、玉器、漆器等;曾策劃多項大型展覽,對中國工藝美術品有深刻認識,著作甚豐。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處長退休後,於文化大學史學系擔任專任教授,兼任華岡博物館館長一年。2014年至2017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和文物館訪問學人,返台後擔任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兼任教授迄今。
研究服務
曾任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至2018年1月,第七屆亦為最後一屆)
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審查委員(2023/5-2026/5)
國立歷史博物館美術評鑑委員(2022/3-2024/3)
台北市第四屆古物審議委員(2022/3-2024/3)
台中市第三屆古物暨民俗審議委員(2023/1-2024/12)
台中市第三屆傳統工藝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審議委員(2023/1-2024/12)
宜蘭縣古物審議委員(2024/3-2026/3)
講座摘要:
中國手工業的發展,一般自周朝開始論述,當時百工隸於冬官,其後各代官營手工業迭有興衰;雖然能工巧匠多集中於官營手工業中,民間手工業仍有某種程度的發展。降及元代,破壞了原有的手工業,俘虜和掠奪工匠,確立了匠戶制度,大致分為「繫官匠戶」、「軍匠戶」和「民匠戶」三類。這些匠戶的地位是子孫世襲的,《元史˙刑法志》云:「諸匠戶子女,使男習工事,女習黹繡,其輒敢拘刷者,禁之。」
明代前期(1368-1521)仍是官營手工業獨秀時期,明晚期(1522-1644)逐漸形成官民競技的社會。不同的能工巧匠各以其技藝獲得文人的推崇,也吸引了市場的關注,遂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並引領風騷,成為晚明至清初的流行時尚。
徐錚博士(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究館員)| 明代緞類絲織物的品種與圖案
講者簡介:徐錚博士,中國絲綢博物館陳列保管部研究館員,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訪問學者,浙江省敦煌學與絲綢之路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藏品研究及展覽策劃工作,獨著或與他人合著有《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藏絲綢經面》《中國歷代絲綢藝術隋唐卷》《新品時樣——20世紀上半葉機器絲織品種和圖案研究》《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遼宋卷》《浙江絲綢文化史》等書。
講座摘要:
緞紋是基礎組織中出現最晚的一種,雖然在晚唐遼代時,緞紋作為一種組織結構已出現在緯錦織物上,但到目前為止,考古所見的緞類絲織物都出現在元代。到了明代,緞類絲織物異軍突起,是國家歲造絲綢中最主要的織物之一,其產地主要集中在南方,僅浙江一地,每年織造額解京師之數就達一萬餘匹。它的產量雖大,卻非人人可用,明初規定庶民不得用,晚明時,伴隨著商品社會的成熟與興盛,緞類絲織物作為高級奢侈品,使用更為廣泛,也促使它的織造工藝和圖案設計在這種蓬勃的需求和消費中不斷完善。本次講座結合文獻記載,以傳世和出土實物為基礎,詳細講解了明代緞類絲織物的主要品種,以及圖案設計風格。
「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藝術與文化」學術對談講座系列 #2